![]() |
我们经常会听到“环境监测”、“有效性”、“污染源”等,下面,对环境监测的历史渊源和发展趋进行分享。
1、什么是环境监测
环境监测是为了特定目的,按照预先设计的时间和空间,用可以比较的环境信息和资料收集的方法,对一种或多种环境要素或指标进行间断或连续地观察、测定、分析其变化及对环境影响的过程。按照监测目的,环境监测可以分为监视性监测、特种目的监测和研究性监测。2、为什么开展环境监测
为了追求高质量的经济和社会发展,在保障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实现可持续发展,满足人们对环境质量日益增长的要求,环境监测发挥了重要的作用。简单地说,了解环境水平,进行环境监测,是开展一切环境工作的前提。开展环境监测的原因主要有4个方面:1.根据环境质量标准,对环境质量进行评价;2.通过环境监测分析污染分布情况,追踪污染源,为监督管理和污染治理提供依据;3.收集长期监测数据,积累监测资料,为研究环境容量、实施总量控制和目标管理、进行预测预警预报环境质量提供数据依据;4.为出台环境保护相关法律、法规、标准等优化和完善提供指导及参考。3、环境监测的内容有哪些
按照监测对象,环境监测可分为环境质量监测和污染源监测。环境质量监测主要包括水环境、气环境、声环境的质量监测;污染源监测是指对污染物排放出口的排污监测,固体废物的产生、贮存、处置、利用排放点监测,防治污染设施运行效果监测,“三同时”项目竣工验收监测,现有污染源治理项目(含限期治理项目)竣工验收监测,排污许可证执行情况监测,污染事故应急监测等。
4、环境监测的发展趋势
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的重要基础,是环境管理的基本手段,环境保护最基本的话语权来自于监测,对环境信息的及时、准确、全面的监测,也是解决环境问题的关键。我国加大对于环境问题重视度,国家环境监测机制逐渐完善。从整体来看,由于我国环境监测时间相对较短,尽管近些年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,但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。面对不断升级的环境问题,我国必须合理认识自身环境监测方面的发展现状,全面剖析其中存在的诸多问题,进而更好地完成环境管理与规划工作。所以,随着政府和企业将越来越重视环保监测和检测领域,未来环境监测力度将保持上升趋势、监测质量也将不断提高。